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领导指示  有关文件  工作动态  经验交流  工作机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领导指示 > 正文

田淑兰主任在2014年中关工委年度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9日 14:50  浏览次数:

田淑兰主任在2014年中关工委年度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关工委理论研究工作思考

——在2014年中关工委年度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田淑兰

会上大家提出要加强理论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十分有必要。今年恰逢关工委成立25周年,是个重要节点。工作时间积累很丰厚了,在实践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加强理论研究建设,正当其时。

结合教育关工委理论研究工作,分享四点想法,供参考:

第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关工委理论研究有其自身特点,我归纳为“两实”:一是联系实际,二是实用。时间是关工委理论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为了做好理论研究工作,教育部关工委成立了理论研究中心。为了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工作,2014年11月理论研究中心将依托单位变更为北大,这也是为了发挥北大在人才和资源方面的优势。理论研究中心聘请了11位专家,一部分是从事关工委工作很长时间并且愿意思考的老主任;另一部分是从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专家,这些专家从不同角度开阔视野。理论研究的功能主要是指导协调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理论研究工作。在北大的挂牌仪式上,我对理论研究中心提出四点要求:“旗帜鲜明、导向正确、联系实际、服务基层”。具体到研究设计,就看定位是宏观的、中观的还是微观的。在宏观层面,可以研究关工委战略地位;在中观层面,可以做常态化研究;在微观层面,可以研究具体问题,比如如何做好党建组织员的培训等。研究明白了,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是要采取课题引领。教育关工委每年都有课题,都是从实际工作中来,在实际工作中碰到什么问题,就一起研究、找答案。从课题研究的实践来看,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凝聚了队伍。2011年教育部关工委做了《新时期家庭教育特点、理念、方法研究》的课题,有400多个子课题,把全战线的理论队伍,有能力的同志都凝聚起来了。在课题层次方面,一是教育关工委自己的课题,这个自己做明白了,做出成果来,系统内就可以使用,2012年做了“关工委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袁部长批给社科司,供主渠道参考。二是申报教育部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这个就是教育部的课题。三是争取国家课题。2014年结合年度重点工作,申报的国家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家庭教育范围很广,这个课题主要是研究立德树人,经过很多专家论证后,已经入选国家课题并拨给了经费。纵观教育部关工委的课题研究,经历了由小到大,逐步深入,一步步探索的过程。做课题要有人和钱。关工委队伍中能人是有的,要利用起来;还有个经费支持的问题,做课题需要筹钱。教育部关工委有一个经验就是要融入主渠道,善于借力。之前国家给了几个亿搞校外教育基地,使用情况到底如何需要调查。基础一司把调查校外教育机构的现状和使用情况的课题委托给关工委老同志做,课题本身是有钱的,老同志下去调查,拿数据进行分析,既不用太费劲也能发挥优势,拿到的报告也能为主渠道所用。

第三是要发挥组织特色。关工委的理论研究要有自己特色,要发挥老同志优势。做问卷、做调查设计有专业的人才,但数据的综合分析老同志有优势。对问题的分析,老同志和年轻同志的分析角度是不同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同志有宏观优势,可以进行横向思考,可以从教育延伸到环保、经济等方方面面。做青少年价值观课题的时候,上来50万个数据,如何用?老同志就有发挥优势的舞台。二是纵向思考。老同志熟悉过去和现在的不同情况,可以对比思考。特别是每个调查报告最后一部分都是建议,在建议可行性方面,老同志的分析有时特别明显。

第四是要做好成果运用。课题做完了,成果没用上,影响积极性。成果要付诸实践,要有实用价值。理论研究不能空对空,要付诸实践。如何用?一是自己用。我们在研究职业院校关工委工作、高校的一校多区问题时,成果都可以自己拿来用于指导实践。二是送给有关部门用。关于基础教育、高校、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都送给部内有关司局,他们对成果也比较重视。比如我们把关于家庭教育工作的调研结果给基础一司,建议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处,后来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立,但是他们校外教育处承担了这部分工作。三是报领导,供决策参考。教育部关工委的调查报告报给部党组后,党组都有批示。因为我们的报告是能够给工作提供参考的。要重视成果的宣传,调研报告的成果要上报下发,宣传群众,宣传领导。部关工委有一报两网三刊,都可以用来宣传,扩大影响。

以上建议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2014-12-26

关闭

友情链接: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 四川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Copyright © 2020四川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望江校区)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文化活动中心306室         邮编:610065        电话:86-028-85407790